k8凯发国际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关注k8凯发国际

《大公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涂辉龙:将“非遗”融入中小学课程 推动港青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2-03-05
国家与香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搭建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全方位提高非遗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家与香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搭建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全方位提高非遗教育的重要途径。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改变“口传心授”传承方式

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央对香港一以贯之的支持,彰显了中央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定决心。我认为香港要抓住发展机遇,结合自身优势,从传统非遗文化入手,应用好非遗资源,加深香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对于香港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推动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遗作为香港重要的文化资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非遗文化变得脆弱和虚空,配套教育和推广活动的缺失导致社会对非遗的认识不足,未能了解详情或亲身体验,更遑论能分辨出琳琅满目的世界级、国家级和地方的各类非遗项目。更重要是香港学界目前的非遗教育仍存在优化空间,在学校行政层面上,由于非遗不是主要学科的课程,大多数学校主要将教学资源投入在学科考试中,造成时间、人力都不足以推动非遗教育,导致长久以来非遗都难以入校。在推广层面上,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发展程度不同,并无完整和规范化的教材指引,而且学习活动单一,多以单向讲座形式为主,未能贴近青年人在非遗领域的学习、就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因此长远而言,很有必要从规划、教育和宣传中着手,让非遗教育和保育与时并进,吸引学生和大众参与。为使这一提案真正落到实处,我提出以下建议:

现时初中中国历史科已成必修科,但学习历史必须要连贯,而国史、国学和国情是不能分开,我认为在中史科中加入非遗内容,并推广至小学和高中阶段教授,让非遗教育“入校”获得广泛认同和提高学界的自觉参与。此外,新的非遗课程以交互式体验取代传统讲学考试模式,开设非遗文化特色课程,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和活动,应用好文化资源,让非遗能在学生当中鲜活起来、传承下去。

把理论研究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质需求,活用国家非遗的数字档案库,重新编制具有深度和维度的教材。加强跨界别合作,对一些成果显著、意义深远的教材编制给予相应政策及资金奖励。借鉴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推动非遗的科技化推广,逐步将VR、AR、AI、体感科技、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应用到非遗教育和产业发展上,不断利用新媒体、多媒体等手段宣传及推广非遗教育。

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辖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助力引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鼓励香港非遗走出去。双向双轨推广,定期组织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论坛、讲座、展览、体验工作坊,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到香港分享交流,同时由专家学者等组成评估小组进行调研和绩效评估,鼓励两地非遗工作者(或团体)创新交流合作形式,加强跨界别合作。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升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资源与动力,增进香港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重视,培育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荣誉感,鼓舞香港民众通过文化发展与国家紧密相连,更积极自信的融入国家发展。
来源:大公报3月5日 A10版